2006年9月13日 星期三

庸俗化的台灣文化

或許是怕無聊吧,工作的師傅們大多會帶著收音機到工地,正因如此,原本不瞭解這些節目內容的我,經過幾天的「疲勞轟炸」,終於瞭解了這些節目所代表的台灣次文化。


這些師傅們聽的節目全部是AM頻道,內容幾乎清一色是「賣藥」的,舉凡肝病、腎臟病、心臟病、精神病、關節炎、婦女病等等一應俱全,而節目主持人操著三吋不爛之舌,鼓動聽眾,真佩服他們能言善道,推薦的藥品似乎是「萬靈丹」,只要服用藥到病除,而且效果神速,部分節目的節目主持人自稱「某某教授」,為聽眾排難解惑,只要你在電話中告訴他身體狀況或者生辰八字,便可以告訴你患的是什麼病,運勢如何,以及該如何治療或排解,令我不禁懷疑醫院存在的必要性,有牠們就可以了嘛!所有的醫生都應該去主持節目,不必在醫院看診。


更絕的是,絕大部分的節目都有很多聽眾Callin,我曾經聽過一位老婦人說她患有風濕性關節炎多年,行動不便,看的醫生無數,都無法解決,但是服用了節目中推薦的藥品只一個星期,症狀獲得大幅改善,主持人呼應的說要她繼續服用,不出一個月必定可以痊癒,健步如飛。類似這種對談幾乎天天複製,我真的很生氣,我們的廣播節目竟然是如此的水準!


廣播為重要的傳媒,對民眾與社會的影響比報紙、電視、雜誌等來得快速且深遠,依據「廣播電視法」的規範,節目內容都應該由主管機關審查或者監看(聽),尤其是地方電台,不管是新聞局或縣政府的文化局都責無旁貸,但是,聽聽這些節目,我們的主管機關難道沒有一點功能嗎?或許真的是既聾又瞎了,另一方面,為何這種節目能夠生存,為何同類型的節目如雨後春筍般一個一個的開?究其原因,有利可圖罷了,經濟學裡頭的「市場決定經濟取向」,就因為有那麼多的聽眾與購買者,才會支持這種庸俗化的節目越做越大,越做越多,但是,我們要思考,是不是培養文化的土壤有了問題?台灣的基層次文化真的出了問題,當教育部致力於「教育改革」、高等教育世界化的同時,應該回頭看看社會教育是不是被忽略了,被漠視了,當基礎文化庸俗化的時候,主流文化也好不到哪裡去,不信,我們看看為何有那麼多大學生、中學生的行為偏差,為何文化衝突日益嚴重?為何人民的品格德行沒有比以往來得好?我們應該深思了!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